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原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占24分,其中约18分出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10分的论述题也在马哲中。
本笔记主要为论述题考点,除非另外标注。
考点12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选择题)¶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1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考点2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的概念: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的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统一
-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 “求同存异”;“批判地继承”;
- “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双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考;
-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症下药,
- 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
-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
-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 中庸、和谐,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
- 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
考点22 质量互变定律¶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的意义:
-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临界,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相互区别:略(上文已经讲得很清楚)。
相互联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理论上的方法论:
- 夸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 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
适度原则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 改革、发展和稳定
考点28 实践决定认识¶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考点30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和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 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考点31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
概念: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2.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系、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考点32 认识的规律性¶
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值,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 从客观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
- 从主观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考点34 真理及其特点¶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
- 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
- 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
- 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
- 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 二是说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
所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还要明确,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考点35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 相互区别:
-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 相互联系:
-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含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