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胡锦涛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好”与“快”的辩证关系,抓紧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胡锦涛指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16页。]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胡锦涛指出,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民。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应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上。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下大气力解决好各种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以人为本,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指出,我们之所以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这是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要协调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发展的均衡性。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坚持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胡锦涛强调,要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党的十七大在强调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加快科技、教育、就业、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前利益要求。**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善于发挥两个积极性,既坚持全国一盘棋,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又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善于从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善于化解不和谐因素,形成各方面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要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局,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把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上,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坚持统筹兼顾,还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要深刻认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坚持实现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努力实现均衡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如果不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因此,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胡锦涛反复强调,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胡锦涛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第827页。]坚持通过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胡锦涛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第673页。]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胡锦涛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第853页。]我们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是: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胡锦涛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党执政的成功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胡锦涛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第525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除以上主要内容外,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