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高度重视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督察,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目标要求。
**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到了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此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并将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内涵。